湖北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探索:五城市树立标杆,多地聚焦项目服务、制度供给
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刘茜 武汉报道
3月30日,湖北环境湖北省发改委公布2021年度湖北营商环境评价结果,优化营商武汉市、建设聚焦宜昌市、探索襄阳市、城市十堰市、树立恩施州等5个城市成为湖北优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。标杆
近年来,多地湖北省描绘出“一主引领、项目两翼驱动、服务全域协同”的制度区域发展布局,力图在国家战略中承担更多责任,湖北环境建成全国重要增长极。优化营商而优化营商环境是建设聚焦激活市场活力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探索关键,也是湖北“建成支点”的硬支撑。
“营商环境怎么样,经济运行数据是生动注脚,市场主体说了算。” 湖北省发改委副主任崔永红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,2021年湖北GDP迈上5万亿大台阶,排名重回全国第7位;招引亿元以上项目5181个、签约金额3.5万亿,比2019年分别增长24.5%、10.8%;2022年1-2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.3%,居全国第2位。
据湖北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调查显示,92.7%的受访市场主体认为“近两年湖北营商环境有很大改善”。
发力建设营商环境高地
连续两年,湖北“新年第一会”主题都是优化营商环境。近年来,湖北先后研究出台优化营商环境“30条”“25条”“十必须十不准”等一系列政策举措,在营商环境建设上取得了不错的成效。
崔永红介绍,从政务环境来看,湖北网上政务服务主题事项数位列全国第四,进入全国第一方阵。“一网通办”主题事项达到2149项,5565项便民服务事项入驻“鄂汇办”APP,实现“掌上办”。
同时,市场环境更加活跃。崔永红表示,涉企保证金事项由23项减至12项,成为全国最少省份之一。推行企业开办“210”标准服务,湖北省企业开办时间由2019年的3天压缩到1天以内。523个“证照分离”改革事项覆盖全湖北。
以武汉为例,武汉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。“十四五”开局以来,武汉市营商环境建设的力度逐步加大,以发挥其作为中心城市的引领、辐射和集聚作用。
武汉致力于通过营商环境的建设,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。例如实施“提前申报、货到放行”通关模式,通关时间较2017年压缩超71.95%,出口时间为水运1.33小时(全国平均水平2.49小时)、铁路2.09小时、空运0.24小时。2021年6月,武汉获评跨境贸易指标标杆城市。
在国家适度超前布局基础设施的机遇下,武汉加快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枢纽链接优势。截至2021年底,仅中欧班列(武汉)就累计发运2333列、20.04万标准集装箱,总发运量居全国第5。
崔永红评价,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越高的地区营商环境越优。武汉市持续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平台等业务系统,推动数据互联互通,综合表现和政务服务成绩居全省首位。
营商环境好不好,最终还是靠企业“用脚投票”。数据显示,2021年湖北新增市场主体114万户,净增85万户。
多地按下“快进键”
今年春节刚过,湖北多地便先行开工了一批重大项目。据湖北省发展改革委统计,湖北省一季度已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913个、总投资1.4万亿元、年度计划投资3681亿元。
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,湖北多地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“铺路石”,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,发挥重大项目引领带动强的特点,加强制度供给,不断优化营商环境。
目前,湖北提出不仅要做大做强武汉,还要把襄阳、宜昌打造成中西部非省会龙头城市,驱动“南北列阵”两翼齐飞。这两个城市在营商环境建设中步伐也迈得较大。
去年10月,邦普一体化新能源产业项目正式落户宜昌。该项目是宜昌有史以来最大的招商产业项目,投资总额有望超过500亿元。目前,项目一期已进入主体建设阶段,预计本月将完成部分厂房基础施工,今年9月底前投产。
宜昌市市长马泽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,该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用52天时间,刷新了“宜昌速度”。 在审批上,实行并联审批、容缺办理,按照“急事急办、易事快办、难事帮办”原则最大限度压缩时限。在征迁中,实行一天签约、两天审结、一天付款、一天搬家的“五日征迁工作法”。
为了将这些经验实现制度化、常态化,马泽江表示,今年宜昌将10亿元以上项目纳入在线监测,对50亿元以上项目实行“指挥部+主动认领”推进机制,确保“问题认领、限时办结、联合督办、结果公开”。
湖北对襄阳的定位是“打造中西部非省会龙头城市和汉江流域中心城市”,襄阳在汽车产业有较为深厚的积累,从东风集团在襄阳开辟第二基地开始,目前已成为东风集团、众泰汽车的整车生产基地。今年1月,襄阳市与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,襄阳比亚迪产业园主要包括动力电池生产线及零部件、零碳园区、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项目。产业园将分3期建设,一期总投资100亿元。
襄阳市委常委、副市长吴烨介绍,整个项目从要素保障、资金筹措、土地征迁、施工组织、行政审批等五个方面突破,在土地挂牌公示期间同步开展土地平整工作,将以往至少需要3个月完成的土地平整期压缩到25天,创造了“襄阳速度”。
目前,襄阳市正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,实行同一阶段多个事项“一体化”推进。通过改革,全流程审批时间从国务院要求的120个工作日压缩到56个工作日以内,申报材料从303项简化为最多96项。该项改革被编入国家发改委编著的《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1》并在全国推广。
不仅仅是重大项目、龙头企业,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、融资贵等问题,也成为湖北多地关注的焦点之一。
武汉市推行“信易贷”“银税互动”,建立中小微企业贷款审批绿色通道;完善“汉融通”功能,提供政策性融资担保金76.63亿元,拨付纾困贷款贴息12.68亿元。十堰市在湖北率先推出“碳汇收益权+”贷款模式,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18.2亿元;搭建“企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”,共减免税费33.2亿元,惠及纳税人38.6万户(次)。
(作者:刘茜 )